《幸福的修炼》第一章
第一章 转换心境
平静的心带来健康喜乐
为了实际修行佛法,你必须先了解“心”的意义。如果对心有所认识,即使你不信仰佛教,也可以尝试改善或训练你的心(一般称之为“修心”。就这点来说,任何正常人都能够练习修心,而修心实际上是十分有益的。基本上,这就是《修心八颂》的内容。《修心八颂》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负面的情绪,进而改善或转化心境。身为一个修行者,你必须时时观照你的心,控制你的心。有些人认为,佛教是“心的科学”,尤其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,应该努力摒除所有的负面情绪,发展正面的情绪。
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快乐,没有人希望承受痛苦。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,都是负面或令人不愉快的事物的心理投射。如果我们分析自己的心态,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实在令人难以忍受。因此,平衡的心是非常有益的,我们应该努力拥有稳定的心绪。
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强健的身体,没有人想要病痛。我自己不喜欢生病,但却常常伤风感冒,尤其当我造访菩提迦耶时更是如此。几乎每次我前往该地,佛陀的加持是如此强大,以致于我总是患流行感冒(法王开玩笑的说法)。尽管如此,每一个人都渴望身体健康乃是事实,而拥有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,便是维持稳定的心。
心是能够改变的
修心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。身强体健加上稳定的心,预示着更快乐的人生与美好的未来。虽然一个人可能置身充满敌意的环境中,但是如果他的心平衡坚定,敌意将不会成为烦恼的来源;一个人若没有稳定的心,或没有正确的心态,即使被善意包围,也无法获得快乐、平静或安祥,这也是修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。
我们不应该把修心视为一种宗教行为,某些修心的技巧或方法应该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虽然心念是无形无状、难以界定的,然而,它却充满力量。有时候,心似乎无从审视、难以改变、难以驾驭。我认为,若要改变心念、控制心念,大多要仰赖时间、意志、决心和智慧。如果我们具有决心与智慧(意指知识),那么如何修心即是重点。最后,经过了时间的锻炼,我们的心便能够改变、能够精进。
举例来说,我的母亲非常温顺仁慈,极有耐心,我的父亲则恰恰相反,个性急躁易怒。在我的早年生活中,我跟父亲比较亲近,因此我也是动不动就发脾气;后来,我比较亲近母亲,性格也变得比较沉静平和。我从父母身上获益良多。在传统上,西藏人认为,安多人比较急躁易怒,坦率直接。既然我来自安多,我可为自己的爱发脾气找到了一个好借口。!
你可以透过分析发怒的害处或参考他人的经验来修心;借镜历史,也有所助益。每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悲剧,我发现,多数的悲剧是人类负面行为与负面情绪的产物,例如愤怒、憎恨、忌妒、贪婪。而所有积极的、建设性的美好事物及快乐的经历,大都是尊重他人的权利、关心他人的福乐安康的结果,也就是慈悲与爱的结果。若想要改变你的心,精进你的心,那么就有必要全面透彻地研究人类过去的经验、历史事件。此外,个人的日常修行也是必要的。人类都有类似的欲望,这也就是为什么修心如此重要。
人的群性与互助利他之关系
《修心八颂》解释了利他的重要性,也说明面对生活困境时,如何保有利他之心。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而言,爱是社会的基础。当我们还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,母亲精神心智的稳定平静,对于未出世婴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。婴孩出生后的头几个星期是脑部发展的关键时期,在此期间,来自母亲的身体抚触极为重要。这显示,身体需要来自他人的温暖与爱的关怀。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吸食母奶,而吸吮乳汁的动作肯定不是源于憎恨或负面的情感。虽然此刻婴孩的心尚混沌未明,也不了解母亲,但母子之间已经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与情感。然而,如果母亲可能无法顺利地哺乳。相反地,母亲对婴孩所滋生的爱意和亲密感受能使乳汁正常分泌。
为了生存,我们仰赖他人
身为人类,我们的第一个动作是吸吮母亲的乳汁,在接下来的岁月,我们深深仰赖他人,主要是依赖我们的双亲或监护人。没有他们付出的慈爱与责任,我们无法长大成人。当学生的时候,如果老师充满关爱、温柔亲切,那么老师本身及其授课内容将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。有时候,即使我们不情愿,还是得去看医师,如果医师表情严肃、不苟言笑,即使其医术精湛,我们也会感到不自在;如果医师真心关注我们的健康,和蔼可亲,我们便会感觉舒服自在。当年华逐渐老去,我们再度深深倚赖他人的关怀与总结慈爱,此乃人之本性。人类是社会的动物,为了生存,我们仰赖他人。
即使是小动物或蜜蜂、蚂蚁之类的昆虫,也具备某些社会本能。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,分工合作。如果仔细观察蜜蜂,我们会发现,它们没有宗教信仰、宪法规章,也没有法律,但他们彼此合作。自然的生活形态使得蜜蜂互助合作,否则无法生存。人类自称是比较优越的生物,但事实上,有时候我们却比不上蜜蜂、蚂蚁之类的小昆虫。因为生活环境之故,人类共居共营,这是自然法则,但有时候,我们却背道而驰。
根据佛法,植物没有心或意义。身为佛教僧侣,我也说植物没有意识,但我不知道、也很难分辨事实是否真是如此。我觉得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调查。有些人指出,植物具有某种感知能力。即使植物没有心或意识,它们也是依靠粒子与粒子之间、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互助合作,才得以生存。每一个粒子各司其职,所有的粒子一起合作,才得以生存,得以成长。同样地,一个世界,一座星球,甚至整个宇宙,都是仰赖互助合作,才能够运作存在。
人类的身体也是如此,身体各个部位一起运作,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功能。我们的存在仰赖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。举例来说,如果一个家庭缺少合作与谅解,父母子女之间必定争吵不断。夫妻、爱侣失和亦是如此,彼此之间不再拥有快乐定静,终于导致婚姻破灭。对于一个健全的家庭、身体、社会、国家而言,互助合作是很重要的。我们要如何发展互助合作呢?使用武力?不可能!那么,该用什么方法?答案是:自动自发的行为、利他,以及关心他人的福祉与权利。别把他们视为庄严神圣的行为,事实上,此举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生存。举例来说,如果你关怀他人,真心诚恳地善待他人,那么对方也会善意回应。
“利他”作为的“自利”本质
我热爱欢乐与笑声。如果一个人希望为生活增添更多的欢笑,他必须创造适当的因缘。笑有很多种,有些笑容只是外交手腕或为了挖苦嘲讽他人,这种笑容会制造不悦的气氛,也引人疑惑;相反地,真诚的笑容则令人愉悦。那么,怎么样才能够展现真诚的笑容呢?肯定不是透过愤怒、妒忌、贪婪或憎恨,而是透过慈悲、开放的心灵与真诚。如果你的动机真诚,无所隐瞒,你将会获得对方坦率开放的回应,这才是真正的沟通,而不是应酬敷衍。根据我自身的经验,我发现,有时候即使我不懂对方的语言,还是能够真诚地沟通;不过,有时候要坦率地与人交往却是有困难的。
人们容易趋炎附势。我认为,目前我的朋友变多了,乃是因为我获得了诺贝尔奖,这些朋友或许不是十分可靠。具有名声、权势、财富的人,往往朋友无数。事实上,这些朋友可能不是真正的朋友――他们或许只是受了财富或权势的吸引。如果那个人失去权势或财富散尽,那些朋友可能就不见踪影。我认为这种人并不真诚,只是酒肉朋友;真正的朋友会分享亲密,不会因为贫贱宝贵而影响友谊。
关怀他人是一项崇高的美德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它也是自私的,因为关怀他人的最终目的在于“自利”。我经常告诉我的朋友,如果我们必须自私自利,那么我们应该做一个聪明的自私自利的人。如果我们真挚诚恳,将拥有可靠的朋友,并且获益良多;如果我们忽视他人,不顾他人的福祉,只考虑自身的利益,最后将会自食恶果。因此,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以利他、慈悲为基础的责任感。利他是幸福快乐之本,人生的圆满成功取决于决心、意志与勇气,而利他便是勇气与决心的泉源。有时候,愤怒与憎恨会产生某种能量与决心;然而这种决心很少导致美好的结果,因为愤怒与嫉妒所制造的能量是盲目的、有害的,甚至致命的。
修心的方法和技巧
在佛法中,修心的方法或技巧是“相互依存”或“缘起”的理论为基础,这个理论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痛苦与快乐的起因,它并指出每一件事物皆环环相扣、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如我先前提到的,快乐满足取决于各种不同的因素。因此,实际上“缘起”理论拓展了我们的眼界,它显示出,万事万物皆与我们的利益相关;自然而然地,缘起的理论使我们扩展了关怀的范围。了解缘起的理论,进而亲身实践,能够培养爱与慈悲,减少心中的嗔恨。
根据佛教的理论,痛苦与快乐的因果之间,存在着对称的关系。 “业”乃直接的因;业即行为、行动。今天的行为决定了明天的结果;去年的行为决定了今年的结果;先前世纪的行为决定了当前世纪的结果;前世的行为则影响了来世的生活。不过,共业(一群人或众生共同的业因)与不共业(个人的业因)之间是有差异的。就个人而言,一个人早年的行为将会影响后来年岁的生活。那么,什么是行为的根源?什么是心的动机?更重要的是,什么是心?心即是脑?抑或是脑产生的一种能量?
答案是:两者皆是。因为,较为粗略的意识是由脑产生的,但最深处的细微意识则否。那么,最深层的细微意识从何而来?它的成因有二:一是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,称为因(内因);二是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,称为缘(外缘)。
《修心八颂》提示修行“利他”之道
人类经历了五亿年的时间才发展至目前的状态,其中大约有三、四亿年的时间,地球上没有任何生物,只有基本的原始的细胞。姑且不论人类的演化,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乃是:为什么有宇宙或银河的存在?它们形成的原因为何?或许我们可以说,宇宙的生成没有任何原因,或宇宙是突然形成的,但这样的答案差强人意。另一种回答是:上帝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。然而,佛法或耆那教却不赞同这样的观点。佛法认为,宇宙的生成乃是众生行为的业果。以一幢房屋为例,房屋之所以存在,乃是因为建筑商建造了房屋供人使用;同样地,众生居住或使用银河,他们居住或使用的行为(也就是“业”)创造了银河。
我们无法用物理的角度来解释宇宙的生成,只能藉由不断的思考去理解它。最细微的意识或意念是无始亦无终的,这是意念的最终本质。在这里,我不谈真谛,因为即使有真谛、俗谛之别,俗谛的最终本质也是清净纯粹的。而以较粗略的意识为基础的心念,也自有清净的本质;它受负面情绪的影响,也受正面念头的影响。所以负面的情绪皆源于无明,而无明不具有真实的基础。
根据佛法,每一个具有心识的情众都有成佛的可能。这种细微的意识被称为“成佛之种子”、“佛心”或“如来藏”,它是佛法的基础,特别是大乘佛法的基础。在大乘佛法中,证悟成佛是终极的目标。为了服务众生,一个人应该下定决心,获得证悟。这种决心即所谓的菩提心,也是大乘佛教无限利他主义的基础。
为了培养菩提心,我们首先要了解四圣谛的内容。
终结痛苦或平息痛苦是可能的,但是,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痛苦、以及痛苦的起因,才能够平息痛苦,走上离苦得乐之道路。培养决心与利他之心是有益的。我们应该每天念诵《修心八颂》,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;当我们面临困境时,应该立即念诵《修心八颂》,并且加以修行实践。《修心八颂》的内容难以实行,但最好努力尝试,以免日后遗憾。
第一颂
这个偈颂说明,为了成就佛果,我们必须培养无限广大的利他之心,累积善业。我们深深依赖其他情众,没有其他情众,我们便无法培养无限广大的利他之心,也无法成就佛果。我们拥有名声、财富、朋友,都应该归功于其他情众。举例来说,没有其他众生,一个人就无法拥有羊毛衣,因为没有羊,就没有羊毛;一个人声名大噪,归功于媒体,甚至完全仰赖其他众生。从腹中之胎直到死亡,我们的人生脱离不了其他众生,了解其他众生的珍贵和助益是很重要的,一旦有所了悟,我们对于其他众生的负面态度将有所改变。
第二颂
我们应该用正面的态度对待他人。我们应该关怀他人,而非怜悯同情他们。由于他们如此珍贵,我们应该恭敬相待,将他们视为神圣庄严,比自己更加尊贵。
第三颂
第四颂
这两则偈颂告诉我们如何控制负面的情绪。我们的心深受过去生生世世的负面情绪的业果之影响,很难升起利他之心。我们必须时时对抗负面的情绪,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因应愤怒的力量。突如其来的强烈愤怒难以控制,你应该试着忘记引发愤怒的对象,转移注意力。全神贯注于呼吸调息可以稍微平息愤怒,接着思考发怒的害处,把愤怒的情绪减到最轻微的程度,或者完全停止发怒。
另外一种愤怒的威力不十分强大。如果引发嗔恨的对象是你的敌人,应该把心绪专注于敌人所具备美好特质之上,试着尊敬、同情敌人。每件事物皆有许多不同的面向,有好有坏,几乎没有一件事物是完全负面的。然而愤怒之时,我们的心只看到负面的部分。敌人制造问题,但是另一方面,他也正给予我们机会修持,使自己成为忍辱之人,而忍辱乃是慈悲与利他必备的两大特质。
当贪婪或其他负面情绪升起时,你应该有所准备。如果你任其滋长,负面情绪将更加强大。因此,你必须在负面情绪升起之初,即摒除它、降伏它。
第五颂
第六颂
上述两个偈颂的内容修行起来十分困难,但却是培养真正的利他之心不可或缺的。一些修持菩萨道的修行法门看似不可行又不切实际,然而他们却是非常重要。
如果我们谦虚诚实,某些人可能因此利用我们,占我们便宜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也不应该心怀怨恨,相反地,我们应该分析当时的情况;如果我们任由对方为所欲为,最后对方会因而受恶果。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对策。我们之所以采取对策,不是因为对方曾经伤害自己,而是为了对方长远的利益着想。当我们的心被愤怒占据,人脑的最佳部分――判断能力――便失去了功能。我们可能不经意地口出恶言;因为情绪失控,充满恨意的言语倾泄而出。一旦愤怒平息,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。
第七颂
这个偈颂要我们为其他众生谋求福祉,承担他们所受的痛苦。它可以透过深呼吸来修行,即吸入痛苦,呼出快乐;我们也可以透过观想或静坐修心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的。
第八颂
为了禅修终极利他之法,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概念。在佛教中,不同层次的教派有不同的阐释。此处,我们使用佛教四大宗派中最高深的教派中观具缘派的观点来诠释。根据其诠释,空性是指,没有任何现象是恒常不变的。藉由认识所有的现象的“非恒久”本质,我们得以了解所有现象乃是虚幻不实的。
运用智慧来修行无限广大的利他行为,即是修行利他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