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老了怎么看病

刘燕玲 《健康报》

原来身患糖尿病 20 多年、今年又出现脑梗塞、老年痴呆的父亲,星期五突然从床上掉下来,怎么也叫不醒他,我们架着父亲去了一家著名的大医院。

一进急救部就是分诊处,还没等我介绍完病情,护士小姐就麻利地递给我一张号:骨科。“大概没有骨折,是不是挂神经内科比较合适?他这嗜睡劲儿不对头啊。”我的话音未落,一张“神内”的号又递了过来。神内值班的是一位年轻的男大夫,检查问诊之后,他开出了一摞单子:脑部 CT、查血、输液、取药、留观察。幸亏我们来的人多,缴费的、借轮椅推父亲去做 CT 的、办留观手续的、去化验室取尿瓶的,一通忙乎。住进观察室不大会儿,护士长来了:“病人白天晚上都不能离人,家属得在旁边守着。哎哟,还小便失禁啊!那得插尿管,每个床只有一套被褥,尿湿了就得沤着。”吊针打上了,尿管也插上了,内科、皮肤科、骨科的医生接踵而至。对每个人介绍一次病情算不上什么麻烦,麻烦的是他们每个人分别给你留下一摞单子。你得一次又一次地去排队交钱、取药、送检、查看化验结果出来与否。后来一算,不到一天的时间,去交了不下 20 次的费。最为难的是去拍 X 片,医生扔下一张单子走了,不管病人有多少困难,你也得自己解决。怎么去?父亲还躺在床上插着尿管、吊着盐水。我们费了好大劲找来了一辆平车,由几个壮汉把 80 公斤重的父亲抬上去。

父亲这次看急诊,我们三个姐弟再加上配偶、保姆、弟弟的朋友、五六个人还闲不着。10 多年后,我们这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老了、病了,靠“421”的城市家庭模式,两个小辈照顾 4 个老人和 1 个孩子,他们承担得了吗?想想晚景,不能不令人担忧。这次带爸爸看急诊最大的感触就是:医疗机构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模式,一种由医务人员全部承担起来的模式。